天下三分,曹魏独占其二,这一局面使得魏国得天独厚,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。而吴蜀两国第一证券,即便心有雄图,想要争雄中原,却始终因人力、物力的匮乏而难以施展雄心。尤其对于蜀国而言,人才的匮乏尤为致命。
蜀国在穷兵黩武之下,诸葛亮不得不实施严格的律法来维稳国家的军事和政治,然而这也间接造成了蜀国后期的困局,尤其是局面里唯一能够派上用场的“先锋”角色,也只有廖化能够担当。蜀国的诸多命运转折,往往都是由人才能够决定的,而这些决定深刻影响了蜀汉的未来。
诸葛亮的失误之一,就是轻率地处置了三员大将。若这三人未曾死去,蜀国后期的局势或许能够得到一定的改善。那这三人,究竟是谁呢?
展开剩余80%自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后,蜀国的命运便落到了诸葛亮的肩上。刘备的宏伟志向——光复汉室,与刘禅的幼弱和蜀汉的本地文武群体的各自心思第一证券,构成了诸葛亮治国的巨大压力。时局复杂,矛盾重重,诸葛亮面临着一场举步维艰的开局。
刘备入蜀的政治背景,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,加之刘备为了给关羽和张飞复仇,不惜动用全力攻打东吴,结果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,几乎家底尽失。巴蜀本地的士族更是对蜀汉政权失去了信心。此时,诸葛亮意识到要缓解这些矛盾,唯一的办法便是以“光复汉室”为名,发动北伐,去争取曹魏的统治权。
第一次北伐时,马谡被任命驻守街亭,但他未听从副将的劝告,自信过度,将军队安置在山上,最终导致魏军切断水源,蜀军惨败。诸葛亮痛心疾首,马谡愿意伏法,但诸葛亮在下令斩首时,却流下了不舍的泪水。这种泪水有两层含义:一是对自己错误的判断深感后悔,二是对马谡才华的惋惜,更加感叹二人之间长久的情谊。
马谡其实一直在诸葛亮身边担任参谋第一证券,尤其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,他的建议常常成为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。虽然他是一个出色的参谋,但真正担任主将时却显现出许多问题。这也暴露出参谋与执行之间的差距,虽然他智谋出众,但一旦被推到更高的位置,形势的复杂性便让他显得力不从心。
更早时,刘备在流亡时期,义子刘封便紧随其后。刘封具有果敢的军事能力,并且深得刘备的器重。尽管关羽对刘封有些排斥,但刘封的军事才能不容忽视。刘备与刘封之间的深厚情谊,却也因为关羽的死而变得错综复杂。关羽在麦城被围困时,刘封和孟达未曾给予援助,结果导致关羽最终殒命。这一事件让刘备十分愤怒,甚至因此下令处死刘封。
刘封一心忠诚于刘备集团,战斗过无数,但最终却因诸葛亮的建议被赐死。这一决策是为了清除后患,确保刘禅未来的权力稳固。然而,刘封的死带走的不仅是一个军事将领,也使得蜀汉日渐衰弱,老将相继去世,剩下的仅是年轻的无经验的接班人。
三员大将中,魏延的悲剧尤为显眼。魏延的军事才能被认为是三人中最为出色的,他比关张赵马等大将更为年轻,但在战略眼光和执行能力上却也有过人之处。魏延如果得到更好的领导机会,不仅能继承五虎将的阵容,更有可能带出更多的蜀汉新生力量。然而,由于性格孤僻、刚烈,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始终不温不火。
第一次北伐时,魏延提出了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计策,若成功便能一举拿下魏国西北。然而,诸葛亮认为魏延过于冒进,拒绝了这个方案。魏延内心不满,常常与士卒抱怨,这些不满最终传到了诸葛亮耳中,埋下了他日覆灭的种子。
后来,诸葛亮六出祁山毫无建树,直至在五丈原病倒,临终时将权力分配给魏延和杨仪。两人性格迥异,诸葛亮的安排无形中激化了两人的矛盾。杨仪率先出发,魏延被留在后方,得知后暴怒不已,誓言赶超杨仪,然而最终局势越来越复杂,魏延最终被误判为叛变,连带着被部下抛弃,最终死于马岱之手。
这件事无疑是诸葛亮当年对刘封决策的翻版。魏延性格刚烈,难以驾驭,从政治的角度看,诸葛亮的处置或许是为了稳定刘禅的统治。但不容忽视的是,魏延的死意味着蜀汉人才的流失,国家逐渐陷入了后继乏力的境地。
综上所述第一证券,刘封、马谡和魏延这三位蜀汉的重要人物,本可以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,却因种种原因被诸葛亮所抹去。若他们能够幸存,蜀国的命运是否会有所不同?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杨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